2013/03/30

單身男女莫逃

曾誇下海口說要把本科辨公室變成社會所R97研究室的我也不得不敗下陣來......

單身男女在公部門辦公廳舍的涅槃中,是被他人用放大鏡檢視著的,這意味著:從上工首日起,異性戀霸權就從人事小姐給你填的新進職員表格向你示威,這些詰問都圍繞於「你是否單身?」這個主題(本辦公室還對戶籍地30公里以上的新人供應租金低廉的「單身宿舍」)。

初來駕到,辦公室前輩總會「關心」你一些(其實是好多)無可迴避的感情拷問,這些問題有很大的倫理與研究瑕疵,舉例而言:

  1. 現在有沒有女朋友?(第一,我有沒有女朋友干卿底事。第二,你如何知道我交的是女朋友。)
  2. 你喜歡怎樣的女生?(瑕疵如第一題。)
  3. 要不要介紹女公務員/女老師給你認識?(我的科長就曾與我倡談:「娶妻就是要娶老師或公務員,這樣存錢才會快,而且說真的,老師的素質比較高,未來孩子也比較好教育,娶老婆不要只看外貌啦。」)

科長的話讓我很震驚。第一次現場聽到台灣版的「世家配世家」及「公教優生學」理論,真的讓我很想嘔吐。到目前為止,我並不覺得當公務員有甚麼技能過人之處呀,頂多是辦公室軟體跟情緒勞動要好好精進罷了。其實剛開始,我不是很理解這種性別思考模式之所以會在公部門內根深蒂固的原因,後來上班一陣子(這期間也跑去受五週的高考基礎訓,那更是觀察異性戀權力結構的好場域*),我才慢慢釐清一些原因。

首先,公務員工作的終身雇用制性質,是被賦予生育職責的。在漢人傳統落地生根的思維下,有穩定工作作為經濟後盾,就會被期待生產後代。公職工作如非勞動條件太差,或是有升遷進修考量,通常都是期望職員在某個地區與機關持續服務的。地域綁定的公職制度,與成家立業的意識形態彼此加強,公務員或多或少都背負著發展地方的責任。

有穩定的工作還不夠,在公職薪餉算是不錯程度的今日台灣,公務員構成中產階級的主要來源。這個群體中的單身男女,很容易隨異性戀路徑發展為核心家庭(就是那種會出現在小學國語課本中的那種),而夫妻兩人若是都從事公職,在子女教育補助金的制度誘因下,也比一般勞工家庭更具撫育後代的利基。

公部門成員對單身男女看待的方式,並非一個獨立「個體」,而是一個「待婚」的單身者。表面上,辦公室維持著不能講黃色笑話、性交詞彙的去性化氛圍,然而涉入成員間的日常互動,不是「去性」,而是「只有異性」。諸如私下討論某些中年仍單身的人,大家會覺得「好可惜」;收發室阿姨物色單身男職員,是不是可以介紹相親;女性主管提著一袋青菜,趕下班回家做飯會被其他人問候身兼多職「好辛苦」。

儘管想盡力維持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區隔,把自己的秘密完全隱藏,到最後還是會面臨窘境。就權力與輩分而言,新人單身者最須將自己掏心掏肺地向其他人公開,因為你不是無性的公僕,而是被預設與異性戀體制中「婚姻、生育、家庭」相聯結在一起的單身者。

然而我必須說,相較於其他工作場所,公部門對單身者的拷問還算是比較有限度的,至少你還知道那或許是一種來自長輩的「關心」,而不是有意的挑釁與刺激。單身者在這裡雖要面對很多社會壓力,可是幸好還不到歧視的程度(但要是年過三十還住在「單身宿舍」,似乎也會被說點甚麼)。

最後讓我想想科長那段箴言,有些似懂非懂。只用過人的工作能力去證明自己是不夠的。科長的論點其實是在暗示我:要有成功的事業,必須要有另一伴(而且得是女人)作為你的支柱。

*高考基礎訓把一堆單身男女關在一起五週,其實也算是配對大會吧(從那時候部分老師就在課堂上說:要是能在這五週內認識到女/男朋友其實也很好哇......,在我那一班,後來真的有些成果就是了)。

「就我們所知的」低薪工作


Joel F. Handler

低薪勞動市場

為什麼有人就算有工作還是過得很慘?原因過去25年間,那些低技術及低教育的工作工資減少了。而且,這個衰退不是因為產業結構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而是兩個產業的工資都降低了。

但一般來說,低技術女性工資並未如男性一樣經歷工資大幅下滑的事情,這是因為女性工資一直都很低。女性常集中於低薪的服務業工作,非自願部分工時工作的增加也讓勞工無法進入有升遷管道的職業,部分工時工作薪資降低的現象在缺乏高中文憑的黑人女性身上最為明顯。換句話說,勞動市場的惡化對女性、甚至是需撫養孩子的、黑人及缺乏高中文憑的女性最嚴重。

隨著實質工資的降低,全職勞工的貧窮率也不斷增加,特別是沒有高中文憑的人。而女性比男性更可能賺取貧窮水準的薪資。不只是薪資下滑,高中畢業生與退學生的失業率業也不斷增加。

不只是低薪工作的增加,就業的本質也從只有一位雇主的全時工作轉變成各種臨時性工作。臨時性勞動力在1980年代快速膨脹,主要發生於服務業部門。根據勞工統計局(BLS)的調查,2000年時約有三分之二的新進勞工是女性,但她們比男性更可能擁有部分工時工作或暫時性工作。當女性更可能選擇部分工時工作時,卻也更可能陷在臨時性工作中。

低薪的部分工時工作作為短期職業,通常缺乏健康或退休保險。因此,要是一家之主從事部分工時工作,那麼這個家庭有多出四倍的可能落入貧窮線之下,單親家庭的處境更為艱難

在需要與客人互動、文字及數字技能的工作中,雇主比較喜愛有工作經驗、有高中文憑的應徵者,因此相較於黑人,雇主也較愛用白人(文書工與售貨員)與拉丁美裔人(藍領)。換句話說,雖然工作增加了,但缺乏優勢的尋職者(沒有高中文憑的女性、非裔女性與母親)很難維持一份工作。
而這些工作的薪資如何?之前是福利接受者的一位母親,從事一份全職工作的工資是時新78美元之間(1996年幣值),一年約可賺到1400016000元,高於1996年的官方貧窮線(年薪12600元,相當於一位需撫養兩個小孩的母親)。事實上,因為工作時數很少,實際的收入約在900012000之間。諸如所得稅收抵免(the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與食物券(food stamp)等補助,可以讓家戶收入增加到15000元。另一方面,一年平均3000元的孩童照護支出,會讓家庭因而落入貧窮線以下。
而窮忙媽媽具有升遷的機會嗎?根據國家青年縱貫調查對年輕媽媽們(18-27)的研究,這些媽媽表示他們需要時薪至少8塊錢的全職工作才能支付孩童照護、運輸與其他工作相關支出。這份研究發現窮忙媽媽是否能獲得一份好工作(時薪超過8元,且一週至少工作25小時),有賴於她們的背景、工作史及個人特質。沒有高中文憑的女性、黑人女性,或是有孩子的女人很難在三十歲前獲得一份好工作。

1996年,個人責任與工作機會協調法案(th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Reconciliation Act)通過後,以有需求家庭臨時協助計畫(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取代了有受撫孩童家庭協助計畫(the 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 Program),各州被要求為接受福利家庭提供更多工作,但同時也不強調工作技術與訓練。在「工作優先」的哲學下,各州政府盡速讓這些家庭投入勞動市場中,因為施政精神預設了有工作總比沒工作好,而且女性應該透過工作向上流動。但很明顯地,這種作法充滿問題,讓沒有工作經驗、教育背景的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只是讓她們從事爛工作。

家庭結構的改變也是造成貧窮家庭增加的另一個原因,這對於單親家庭的未來更為黑暗。雖然大部分孩童居住在雙親家庭內,但單親家庭數量不斷增加,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女性撫養(25%的孩童)。家庭組成深深影響著收入機會。這些家庭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只有一位薪資賺取者,她們通常有孩童照護支出,而且女性的收入又低於男性,即使他們的工作時數相同。
但雙親家庭不代表就能擺脫貧窮。在大部分的貧窮家庭裡,只有邊緣就業或失業,但即使在雙薪家庭裡,有五分之一還是貧窮的。在這些貧窮家庭中,低於一半的失業勞工接受失業補助,或是找到薪資低於前一份(平均而言低了三分之一)的工作。

那些窮忙媽媽

窮忙媽媽怎麼過活呢?與刻板印象相反,大部分的福利接收者都是部份的窮忙族。大多數的接受者不是有工作,就是剛離職重回接受福利行列,然後她們又試著擺脫福利體系,而通常又成功找到工作。許多人企圖要透過工作離開福利體系,但最終會因為一些原因失敗,例如缺乏健康照護、孩童照護的缺乏、低薪,或是該份工作中止。結果,那些想要脫離福利自力更生的人有40%維持貧窮。這個浮現出來的圖像顯示出,對大部分的福利接受者來說,社會福利比起像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張安全網。大部分的接受者是短期依賴,其次是在福利與工作間進進出出,只有少數是長期依賴性質。長期依賴媽媽通常是年輕、低教育程度的有色人種:除了受到歧視,她們還有照顧孩子的需求,卻沒有甚麼工作技能。

大部分的福利接受者的問題,不是出在她們沒有工作熱忱,而是缺乏能讓她們獨立的工作。因為勞動市場與社會支持的缺乏,讓福利接受者無法自立,即使她們從事全職工作,她們的家庭還是陷於貧窮。當我們檢視這些女性的特質,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低薪勞動市場中,低教育、必須撫養孩子、缺乏工作經驗及屬於有色人種的她們仍需要彼此競爭。事實上,她們只能找到低於平均工資的臨時性工作。

這些女性從事的工作大多是收銀員、護理協助、餐飲服務、工友、女傭與作業員。平均薪資是4時薪4.4(1990年幣值)。大部分人做的是餐飲服務,持續時間最短(少於30)、薪資也最少(時薪3.73),售貨員與清潔工分別是3.94元與4.08元。而藍領工作介於4.38元與4.65元之間,白領則是5.24元與6.4元之間。沒有證據能顯示轉換工作會帶來提高工資、延長雇用時間。KatherynChrisppher的研究發現,領取福利金的媽媽之所以會跑出去工作,是因為政府給的錢不夠她們支付帳單,尤其她們還有孩子要養。她們也不會把工作的事情告訴社福部門人員。除此之外,這些媽媽也會偷偷出去賺外快,例如除草、照護小孩,甚至有人會販毒或偶爾賣淫。
而脫離福利的媽媽,有可能是透過婚姻或同居等家庭狀況的改變,但這必須在伴侶持續有工作的情況下。而順利透過工作脫離福利的媽媽,則是藉由提高人力資本、年長(增加工作經驗)、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教育,特別是提高經濟獨立性的資源。